一、美股生科指数跌幅巨大配资公司首选鑫配网,悲观预期或已被充分定价
近四年来,以标普生物科技指数为代表的美股中小创新药企股价跌幅巨大,较最高点回撤50%。而同期的纳斯达克指数已完成了翻倍。
当前美股生科市场同时处于极度分裂状态,只不过它的分裂不是药械之间的分裂,而是创新药内部风格之间的极致分裂。比如下图列示的代表性入胞生物疗法中:
拥有强劲商业逻辑支撑的ALNY.O和KRYS.O,最新股价比2020-2021高点涨了50%以上;
而有振奋人心技术却无强劲商业逻辑支撑的MRNA.O(mRNA)、ARWR.O(siRNA)、BEAM.O(单碱基编辑),最新股价相比2020-2021年高点下跌超过80%甚至90%;
而且类似的标的不是一个两个的孤立存在,而是成批出现。
这是个重要的信息,如果我们把“有着令人振奋的突破性技术+但缺乏强劲商业逻辑支撑+导致股价连续大跌4-5年”的美股生科看成是一个市场,那么这个已经系统性下跌4-5年、累积跌幅批量超过80%甚至90%的市场,只要确保行业未来会有光明前景,且当前的压制因素有望边际缓解。逻辑上说,这里就应该存在不少被错杀的兼具“优质-低估-高弹”特性的潜在的理想型投资标的。
二、美股生科的发展前景仍然乐观
现在所说的生物科技,整个产业大厦都建立在现代分子生物学之上,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公认起点,是1953年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提出的DNA双螺旋模型。自那时候起,美国便一直在领跑全球分子生物学的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尤其是前沿开辟式创新领域,美国有着相当强的主导优势。这是个很重要的背景,在过去几年的全球生物产业覆盖研究中,发现中美两国的生物科技产业都有着其它国家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中国生科企业的独特优势是勤奋与务实态度,在工程化创新的效率和速度上令人惊叹;
但美国生科企业的独特优势是冒险和探索精神,在开辟式创新上有着它国所难以复制地文化氛围,而这种深入骨髓的冒险精神对于原始的开辟式创新至关重要。
作为这种文化差异的一个投射,我们会发现:
中国企业在一些底层技术已经充分突破但仍有广阔改良提升空间的领域已经迅速实现了赶超,比如工程化抗体(双抗/ADC/双抗ADC等)和工程化细胞(CART等)等领域,中国企业逐渐开始引领全球;
但在开辟式创新领域,则是由美国企业在继续引领着最前沿生物科技的开疆拓土,比如入胞生物疗法中不管是基因编辑、基因替代,还是siRNA和mRNA等领域,美国企业仍然是主导者的存在,目前为止我们还没看到中国在这些开辟式创新领域里对美国同行产生冲击性威胁的迹象。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全球生物科技逐渐推进到“入胞时代”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这会为生物医药产业带来比多肽和单抗更为磅礴的第三波生物科技浪潮。也就是说,以入胞生物科技为代表的前沿生物科技有着广阔的光明前景,而在这些前沿领域的开辟创新上,美股企业到目前为止仍然牢牢占据着行业领导地位。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美股生科在可预见的未来,正规股票交易平台仍然会有可观的发展前景。
三、压制美股生科的负面因素有望改善
我们经常听投资人说A股或港股分化严重,事实上,过去几年美股生物医药分化的剧烈程度更甚:
一边是礼来为代表的具备强劲商业逻辑支撑的少数大公司,估值涨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
另一边是以Moderna和Intellia为代表的一批有技术逻辑但却强劲商业逻辑的占多数的中小市值公司跌到了一度批量破净的程度。
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处于高位,说明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不悲观;标普500医疗保健指数也处于高位,说明市场对美国医药行业整体前景也不悲观;但阶段早、市场小、不确定性高的biotech标的跌幅严重,说明市场风险偏好下降严重。这在小市值biotech内部强商业逻辑支撑的大涨而缺强商业逻辑支撑的大跌也能得到印证,市场似乎对美国及医药行业本身不悲观,但在风险偏好上回落得非常厉害,变得对一鸟在手的偏好远超对两鸟在林的诉求。
第三点,微盘股的背离即将被放量修正,量价关系即将得到修正。
这种风险偏好下降的背后,一方面是美联储仍然维持着很高的联邦指导利率,大大增加尚无自我造血能力公司的融资与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是美国乃至全球的不确定性持续高企,进一步打压了投资人的避险偏好。投资人在这种风险偏好打压背景下,普遍都在抛弃商业前景高度不确定的早期阶段中小市值科技公司,转而抱团商业逻辑强劲的头部大市值科技公司。
在这两个压制因素方面,世界的不确定性风险因为百年变局的演进很难在中短期内消除回落,但高联邦利率这一因素是可被改变的。从美国的宏观数据看,受到关税冲击的5-6月份CPI仍然维持了稳定,未来半年配资公司首选鑫配网时间里,随着关税冲击的逐渐消化,美国的通胀预期可能重回下行,有望推动美联储重启降息通道,从而为美股生科标的的修复与重估提供更为有利的金融环境。
四、最后总结
全球前沿生物科技还在不断突破,入胞生物技术等有望打开庞大的增量产业动能;
美国生科企业在前沿开辟式有着巨大竞争优势,有望受益新产业浪潮而获得新的快速成长;
过去几年里,美股投资人因为宏观和风格等因素,选择抱团商业逻辑强劲的头部大市值科技公司,并集体抛弃了商业前景尚不明朗的早期阶段中小生科公司,导致一些拥有令人振奋技术储备的公司一度跌掉了80%甚至90%以上,从2020-2021年的严重高估跌到了2025年的严重低估;
这个节奏与2022-2024年的港股创新药械很像,一个很有前景的行业,之前在乐观情绪推动下过度上涨;后来又在宏观和风格压制下过度下跌;按我们的测算,很多公司的估值已经跌到下轨之下,估值的消化已经非常充分,现在缺的是一个有效的反转逻辑;
未来半年,美联储可能在关税冲击充分消化后重启降息通道,为优质低估的美股生科标的的估值修复提供潜在的边际动力。